跳到主要內容
big screen image small screen image
字體大小
A
A
A
轉寄 轉寄
行政院『產學聯盟,強棒出擊』專文訊息
公告日期
2013-12-05

產學聯盟,強棒出擊
日期:102-11-08
產學大、小聯盟的推動,是希望建立產學合作的新典範,整合研發能量,結合企業需求,共創雙贏的新局面。
 
您知道口罩可以隱形、微風可以發電嗎?甚至,輕型電動代步車可直接開進飛機座艙、丟棄的乾電池可以充電再利用、果膠可替代起雲劑、海藻可提煉成生質酒精及健康食品、3秒內可快速檢測出日常用品是否含有害塑化劑成分……臺灣人的創意,像魔法一樣,讓這些看似不可能的奇蹟,在日常生活中一一實現。

 

 台北市私立開南高級商工職業學校提供)
學術研究能量與產業發展若能緊密結合,讓研發成果更貼近實務需求,必能有效提升產業競爭力。(圖: 台北市私立開南高級商工職業學校提供)


臺灣發明力傲視全球
根據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統計,2012年國人參加12項國際級發明展,共獲574面金牌、501面銀牌及381面銅牌,成績相當耀眼。另世界經濟論壇(WEF)公布《2011-2012全球競爭力報告》,臺灣平均發明專利數(每百萬人獲頒美國專利數)超過美國,是全球第一。國人的發明能量源源不絕,創意屢獲國際肯定,在知識經濟掛帥的今天,除了為他們的優異表現大聲喝采之外,如何將這些發明與專利轉化為商品,讓專利產業化,進而帶動國家生產力與競爭力,是值得各界關注的課題。  

產學落差差很大
在歐美等先進國家,學研機構一向是創新研發最重要的引擎。學校將研發能量傳遞到產業界,同時將產業界的思維及需求引導至大學院校,透過雙向良性互動,激盪出創新的元素。例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(MIT)校友所創設的公司,至2009年2月約有2萬5,800家,創造逾330萬人次的就業 機會,及每年2兆美元的營業額,其創新、創業精神,不僅為大學教育樹立良好榜樣,對於產業發展及社會進步,也扮演火車頭的角色。

臺灣產學之間似乎較不「來電」,學術與實務未能密切結合。就數據來看,國內研究人員雖占就業人口比例達每千人12.2人,超越美、日等國,且我國獲美國核准專利也逐年增加,但由於國內產業結構以中小企業為主流,缺乏自行研發能量,而大學院校來自企業的研發經費比例不到一成,加上每件產學合作計畫的金額偏低,對產業影響有限。產學落差的結果,形成大量研發能量藏諸大學,成果卻侷限於學術的象牙塔,僅能以論文形式發表或留在實驗室內;而產業界仍持續為引進技術付出高昂代價,每年付給國外專利及商標費用約60億美元,造成我國技術貿易嚴重赤字,對於國家競爭力而言,尤其是一大警訊。

舖設從實驗室到市場之路
為引導學界研發能量投入產業界,協助產業升級,同時促使大專校院及學研機構能有效運用研發能量,建構技術合作聯盟,民國101年11月,國科會與經濟部正式公告「產學大聯盟」計畫,為產學之間搭起了橋梁,希望經由「產學大聯盟」解決學研和產業的斷點,開發世界級的產品關鍵技術,強化我國在尖端科技產業的關鍵技術能量及專利布局,拉大我優勢產業在國際上的領先差距;同時國科會於民國101年11月公告「產學小聯盟」計畫,而藉由「產學小聯盟」構築的合作平臺,讓學研成果與產業發展無縫接軌。
 
「產學大聯盟」──業界出題、學界解題
所謂「產學大聯盟」(正式名稱為「補助前瞻技術產學合作計畫」),就是結合大專院校、學術研究機構與國內企業共同投入前瞻技術研發,以「業界出題,學界解題」的模式,由企業籌組聯盟訂定研究議題,洽特定申請機構組成團隊進行研究,以研發出領先全球的技術,計畫構想書則由申請機構提出。若審核通過,企業聯盟必須編列每年新臺幣8千萬元以上的配合款,為期5年,其中至少40%支付學研機構。企業聯盟與學研機構得分別向經濟部及國科會申請補助經費,國科會及經濟部則每年編列共4億元,平均每年可補助3個產學大聯盟。
 台北市私立開南高級商工職業學校提供)
「產學大、小聯盟」計畫,是為產學間搭起橋梁,舖設一條從實驗室到市場之路。(圖: 台北市私立開南高級商工職業學校提供)

 
本計畫推出後,隨即引起熱烈迴響,相關產業龍頭企業紛紛共襄盛舉。至102年6月為止,國科會總計收到7件構想書申請案,由國科會及經濟部共同邀請產、官、學界菁英協助書面審查,再進行複審,共推薦3案進入計畫書審查階段,續於102年7月就3件計畫書審查通過2件計畫後,已於102年8月1日開始執行。透過這些合作計畫,可望逐步提升相關產業技術,達到產業外溢效果。

「產學小聯盟」──以核心技術串連產學合作
至於「產學小聯盟」(正式名稱為「補助產學技術聯盟合作計畫」),則是針對不同產業所共同需要的關鍵技術,補助大學設置核心技術實驗室進行研發,一個實驗室就可以同時串起許多產業的技術開發。本計畫以研發技術為主軸,聯合國內共同領域的教授成立聯盟,邀請相關業者加入聯盟成為會員。例如成功大學的機械馬達技術實驗室,就可以同時支援洗衣機、汽車、電梯和鋼鐵業等廠商所需的馬達技術,深具經濟規模的效益。藉由產學互動,不僅可提升業界競爭能力,亦有助於增加研究人員的實務經驗,縮減產學之間的隔閡。

國科會補助每個技術聯盟相關費用,每年以新臺幣300萬元為上限,以3年為1期,至多補助2期。本計畫經過公告徵求與審查後,102年3月公布審議結果,共計補助75案,總補助經費近1億5千萬元,計畫通過率為18.8%,執行機構遍及全國35所公私立大學及技職院校,預計將可培育具產業實務經驗之博、碩士生等高科技人才近250位。
 
金頭腦也可變獲利王
事實上,國內並不乏產學合作的成功範例。例如成功大學醫學院生化所研究團隊所研發的阻斷介白素20(IL-20)單株抗體,可用來治療骨質疏鬆及關節骨流失,2012年以1,330萬美元高額技轉歐洲製藥大廠;原先臺灣日立的DC變頻冷氣控制核心技術完全仰賴日本原廠提供,但在成大馬達實驗室的資源協助下,不但發展出自有技術,且無償授權給日立、中鋼、大同等廠商,把壓縮機回銷給日本,成大學生並得以任職日立公司。以上實例,再再證明創意只要運用得當,用對地方,將可順利轉化成商機,帶來可觀的獲利。

產學大、小聯盟的成立,是希望在產業界及學界搭起一座橋梁,共同攜手從實驗室邁向市場,學界的研發能量可以為產業利用,產業則訂出未來前瞻的方向,爭取學界投入研發。一旦學術研究能量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,研發成果更貼近實務需求,必將有效提升我國產業競爭力,讓全球看到臺灣豐沛的創新能量與研發成果!
 

 

原文刊自:行政院「政院e點通」主題網

http://news.ey.gov.tw/News_Content2.aspx?n=DDD0705B2394AD88&s=ECEFC4C139E0F369